欢迎您,来到祖僧网!

祖僧网首页|手机版

当前位置:首页 > 历史百科

八百里加急代表着什么 古代跑死马的八百里加急有多快

时间:2021-06-03 21:33 来源:祖僧网 标签:八百里加急  

古代也有快递,但相对于现在的交通工具来说,就比较简单了,在一些影视剧当中,我们经常会看到八百里加急的剧情桥段,那么,到底是跑的有多快呢?其实速度还是非常惊人的,八百里加急代表着什么?

古代跑死马的八百里加急有多快 八百里加急代表着什么

古代跑死马的八百里加急有多快

关于这个问题,有些专家学者就表示了:“若是放到现在,快递也赶不上”。这听上去似乎有点夸张了,放到现在连快递都赶不上?这不可能,要知道,现在的交通工具比古代的时候牛多了,怎么可能追不上?这不是扯淡吗?

不过这里我们需要明确的一点是,在古代的时候,“八百里加急”中的“加”和“急”,实际上“加”的是马,“急”的是信件。

不过马毕竟不是机器,跑时间长了也会累,从而影响送信的速度,因此在古代时候,每隔二十里就设有一个驿站。驿站又可分为三个部分,即驿、站、铺。

在文件传输的过程中,如果需要传递的公文上面标注得有“马上飞递”的字样,就必须按照规定以每天三百里的速度传递。如果情况比较紧急的话,那么传递的速度可高达400里、600里,最快则可到达800里。

当然,每天行驶八百里,仅靠一人一马是很难完成的,因此通常情况下,送情报的人每到一个驿站就要换人换马,这样才能接着传下去。

此外,在传递紧急文件的时候,每个驿站都会用到快马,这样一来,虽然驿站里的马不是千里马,但拼命的奔跑,一天也可以行至千里。故而这里的“八百里加急”则专门用来表示紧急情况下的信息传递。

当然了,在古代的时候,并非每个时候都要用到八百里加急,除非遇到了特别紧急的事情,不然是不会轻易用到的。

古代跑死马的八百里加急有多快 八百里加急代表着什么

八百里加急代表着什么

“八百里加急”实质上是被称为“驿传”或“邮驿”的邮政体系。

唐朝诗人岑参有诗云:“一驿过一驿,驿骑如星流;平明发咸阳,暮及陇山头。”生动表现了驿递的繁忙和辛劳。隋唐时期,“八百里加急”是国力强盛的标志。时至清末,这一速度又成了社会落后的象征。1913年1月,北洋政府鉴于近代邮政业已取代驿传制度,宣布撤销驿站,延续数千年的驿传制度走向了终点。

它始于殷商,成于秦汉,盛于隋唐,衰于清末。据《梦溪笔谈》记载,“驿传旧有三等,曰步递、马递、急脚递。”此外,还有车递、船递等。

《史记》中记载有“千里马”,能够“日行千里,夜行八百”。用千里马跑快递,“八百里加急”那都不是事儿。其实,这是人们对千里马的误解。周朝时,1里约合300米,因此,千里马一天的行程不过是300公里,时速只有30公里而已。何况千里马数量稀少,根本无法满足驿传的需要。

古代跑死马的八百里加急有多快 八百里加急代表着什么

“八百里加急”并非孤立存在的,而是国家机器的一部分。

唐玄宗在位之际,全国建有水陆驿站1639个,从业人员超过2万人,其中驿夫1.7万人。据《唐六典》记载,全国驿站分六等。位于长安的“都亭驿”最大,有驿夫25人,其他驿站配备驿夫20人至2人,驿马60匹至8匹。而水驿按驿务繁忙程度分为三等,配驿夫12人、9人和6人。

北宋神宗时,建立了“金字牌急脚递”制度,朝廷要求:“非紧急边事,毋得擅发急递。”元丰年间,西夏剑指陕西绥德,又动用80万人围攻甘肃兰州。神宗用金字牌急脚递指挥陕西鄜延路作战,一时间驿夫“过如飞电,望之者无不避路”, “日行五百里, 不分昼夜鸣铃走递,前铺闻铃,预备人出铺就道交受”。

元朝的《经世大典》称:“大元立国以来,以军驿为重。”由游牧民族建立的元朝,马匹资源十分丰富,平均每驿马匹超过80匹,而奉元路秦川驿有驿马253匹。元亡明兴,朱元璋登基未满一个月,就下令设置:“各处水马站及递运所、急递铺。”明成祖迁都之后,开通了连接13个布政司的七大驿路干线。

进入清朝,建立了由近2000个驿站和14000多个递铺组成的邮驿网络,有7万多名驿夫和4万多铺兵从事邮驿业务。此外,以北京为中心,驿路分为官马北路、官马南路和官马西路三大系统,便于朝廷传递文书和运输物资。有了完善的驿站和驿路系统,为“八百里加急”奠定了良好的基础。

本类排行
查看更多
  • 生活百科
  • 娱乐百科
  • 养生百科
  • 护肤百科
  • 教育百科
  • 情感百科
  • 游戏百科
  • 旅游百科